【经济杂志】华中数控自主创新启示录

发布日期:

2006-08-24 14:31

新闻来源:

华中数控

字体显示:

【大】 【中】 【小】

数控系统对于制造装备业而言,就如同CPU对于计算机和IT业的作用。我国高性能数控系统长期以来基本依赖进口,华中数控依靠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迅速崛起,突破了西方发达国家设置的封锁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的战略技术开发与产业化模式,被业内称为 “华中数控现象”。有专家指出,这一模式对我国发展先进制造技术,高校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工作,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使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国务院2006年2月9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中,再次将先进制造业列为重点优先领域,确定了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等16个重大专项。要求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全面提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要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要将高档数控机床、软件等作为核心产业来抓。 

日前颇具影响力的日本《选择》月刊登载《中国国家昌盛而民族工业走向衰亡》一文,文章指出,“中国企业只是关注使用外国技术,依靠低成本生产产品,而不是全力开发独自技术。”作者还特别提醒,“中国企业需要尽早明白,技术和品牌只能通过自己公司一点点地积累建立起来。” “若从近几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态势来看,这话并非危言耸听。”陈吉红博士说,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制造能力的集中体现,重大装备研制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当前一场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全球化制造业革命正在波澜壮阔地展开,尤其是数控技术,已成为快速响应市场并赢得竞争与胜利的主要手段。

现年40岁的陈吉红是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还是全国优秀博士后,主持、承担和参加了国家3个863计划项目、两个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两个国家“十五”攻关项目,是数控领域知名的专家。十多年来的企业拼搏生涯使得他对中国装备工业的国产化具有颇深的感触。 

据专家介绍,高档数控机床和高性能数控系统是具有高利润的高技术产品,西方国家一直将其列为超越经济价值的战略物资进行管制。一个非常明显的例证就是,美国于1999年5月“出笼”的《考克斯报告》,甚至对我国南昌飞机制造公司购买的一批美国上世纪70年代旧数控设备发难,指控我国将其用于军工生产。到2000年10月,美国参议院还通过了《控制高技术机床出口法案》,进一步管制数控产品出口。
但另一方面,我国高性能数控系统基本依赖进口。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数控装备的市场需求急剧增加,到2003年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国、进口国和第四大生产国。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底,日本发那科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两大数控业巨头在中国的数控系统销售量分别为12000台和7000台,基本上垄断了中国中高档数控系统市场。 陈吉红说,经过不懈的努力,华中数控走过了中国数控产业从黑暗到曙光初现的艰辛历程。
技术路线另辟蹊径

在这一市场环境下,过去数十年间,中国数控产业经历了“三打祝家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困境。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就是,对于数控系统这样的战略高技术,靠花钱引进根本办不到;盲目效仿国外,也只会落后挨打,受制于人;中国数控产业的惟一出路,就是走自主创新之路,用中国人自己的核心技术振兴中国数控产业。

“为此,我们抛弃了西方普遍采用的‘基于专用计算机’的研发思路,走‘通用工业微机为硬件平台’的创新技术路线。”陈吉红介绍说,运用常规的工业计算机和电子器件,自主开发出打破国外封锁的多轴联动高性能数控系统,华中数控逐步完成了从创新的思想转化为科技成果的“第一级跳”。

这一创新的技术路线避开了制约我国数控系统发展的硬件制造“可靠性”瓶颈,使得中国数控系统产业与国际同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通过软件技术的创新,实现了数控系统技术的突破,用通用的工业计算机和电子器件,自主开发出打破国外封锁的多轴联动高性能数控系统。 利用已取得的科技成果吸引风险资金,华中数控的一批年轻、高学历的创始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从科技成果向高科技产品转化的“第二级跳”中。

在产品化过程中,对于这一批从大学校门走出来的创业者们而言,首先需要从根本上实现校园文化向企业文化“脱胎换骨”的转变,克服以前“重科研,轻工程化;重论文,轻工艺;重技术,轻市场”等观念。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陈吉红逐渐意识到,确定产品的合理市场定位才是科技成果转化成败的关键,而在闯过产品关之后,还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创品牌,并形成产业规模,否则就是“做小了等于白做,做慢了等于自杀”。 在2001年,国家发改委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进行支持,使得华中数控走出校园,在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建起一个占地60亩的现代化产业基地,实现了从一个“小作坊”式的公司向现代化生产企业转变、从产品化向产业化转化的“第三级跳”。

另一方面,华中数控推行了“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千辛万苦、千言万语”的“四千”策略,并运用创新的市场策略——“让开大道,占领两厢”的“游击战术”,即先以数控改造旧机床和开拓数控装备教育市场为突破口,逐渐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在产业方面,华中数控建成了年产5000台套高性能数控系统的生产能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性价比的“世纪星”高、中、低端系列数控系统产品完成工程化和商品化,销售近万台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数字交流伺服驱动单元和主轴伺服驱动单元已完成工程化和商品化,销售2万多台;成为目前国内惟一拥有成套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配套能力的企业;8个产品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华中数控系统与国内数十家一流主机厂实现了批量配套,销售额连年翻番;公司已跃身为中国数控系统行业的强势品牌。从2002年开始,华中数控与大连机床集团、济南第一机床厂等数十家国内一流主机厂实现了中高档数控机床的批量配套。华中数控与桂林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研制出了配备华中数控系统的五坐标联动龙门铣床,安装在某飞机制造公司,成为我军工企业首次购买和使用全国产化五坐标联动数控设备。华中数控分别与武汉重型机床厂、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七轴五联动重型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共同打造一批“共和国当家设备”。 三年来,华中数控各项经济指标持续三年保持大幅增长,销售额连年翻番,逐步从数控行业的“游击队”变成了振兴国产数控系统产业的“主力军”。
搏击国际市场

据了解,我国投资占GDP的40%以上,其中设备投资占投资总额的40%,进口设备占设备投资的2/3以上。大量进口装备养肥了跨国公司的同时,削弱了本国的装备工业。 近年来,随着以华中数控为代表的国产中高档数控系统进入国防工业系统并在国内占有一定的份额,打破了西方对中国中高档数控市场的垄断。但对于刚刚起步发展的中国数控系统产业,西方企业不惜代价进行“围剿”。

对于数控系统出口,国际上通常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即“出口此类产品要求对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进行调查,不得用于军事工业,不得出口第三国”。比如我国高价进口的五坐标联动数控机床,都是在承诺不用于他途的条件下,才得以进口,而且外国公司对功能和性能进行了裁减和限制,设备的后续技术服务很难得到保障。 一个十分明显的动向便是,不少跨国公司正觊觎我国机械行业排头兵企业,实施并购计划,而在我国机械工业重要零配件、整机及重大装备领域,合资合作事件仍有蔓延之势。 不仅如此,由于中国数控技术的进步以及民族数控系统企业迅速成长,西方公司近年来还对中高档数控系统进行了大幅降价。当华中数控成功开发五轴联动数控系统,并与桂林机床共同推广应用于国防工业和发动机增压涡轮制造时,一位外国公司亚洲总裁非常震惊,专门向所在国政府打报告,要求放松对中国进口五轴联动数控系统的限制。 国外还针对我国市场推出低价产品,特地为中国市场定制裁减了功能配置的数控系统,以进一步抗衡国产系统在价格上的优势。

此外,外国公司均不约而同地采取了“高附加值产品销售——落后技术转让——合资办厂”等手段占领中国市场,即先将其落后淘汰的两个系统技术转让给北京某研究所,但仍将核心硬件芯片控制在手中;我国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吸收,这家公司又将其性能质量更好、集成度更高的数控系统产品推向中国市场,以抑制中国引进的技术实现产业化。合资办厂是外国公司的第三步,所谓的合资生产不过是全套散件进口,国内装配,中国根本不能掌握关键技术。

面临如此严峻的竞争态势,华中数控迎刃而上,在国际上唱响中国声音,也赢得西方大公司的尊重。在首届“华中数控杯”数控技能大赛上,在全国决赛中选用华中数控系统的选手近100名,他们在与选用进口系统的选手比赛时,充分发挥了华中数控系统运行安全可靠、编程简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