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技术装备路向何方

发布日期:

2008-11-04 11:46

新闻来源:

华中数控

字体显示:

【大】 【中】 【小】
重大技术装备路向何方
 
-访原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副主任董必钦

    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不仅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的自觉,更需要强有力的管理协调

    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处于龙头地位,从《国务院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以下简称110号文件)出台开始,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就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此后25年间,相关决策背景、机构定位、政策法规和人员组织几经变迁。原本被定位于带动整个工业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究竟该包含哪些内容?又能起到怎样的作用?政府该如何给自身定位?又该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这些问题接连出现。

    不仅如此,相当多的中国企业经过多年积累锤炼,实力和地位日益增强,对于产业的未来它们有很多话要说。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工业为核心的大部制改革将把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引向何方十分引人关注。

    近日,记者拜访了原国务院重大办副主任董必钦,就历年来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决策背景与实践进行了深入采访。重大技术装备路在何方?回顾历史或许很有帮助。

    从无到有的奇迹

    很多人并不知道,1980年代每一天中国的铁路系统70%的车皮运输的都是煤炭。还有更多的人不知道,现在每天秦皇岛出发的巨型运煤船都会把上百万吨的煤炭运往南方各省。2008年初的大风雪灾害导致南方电煤运输受阻,正是北煤南运工程为南方各省战胜灾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胡锦涛主席冒着风雪视察北煤南运秦皇岛码头时,曾经感慨地说:"这是我们国家能源的战略生命线。"

    北煤南运工程是由大秦铁路、重载列车、秦皇岛煤运码头、大型浅吃水运煤船等组成的庞大系统,担负了每年向南方各省运输煤炭的任务,现在年运载量已近4亿吨。

    和"北煤南运"一样,很多重点工程为近20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没有它们,也就没有中国今天的成就。而撑起这些战略工程的,则是数量众多的国产重大技术装备。

    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奇迹。

    "1983年5月6日,国务院领导在中南海开会讨论这个决定(110号文件)。7月13日国务院就以正式文件下发。"作为那场会议的参与者,董老向记者介绍当时的情况,"各个部门对这个决定都非常重视,行动都很快。当时成立的国务院装备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国务院重大办)和各专项领导小组的成员中,光正副部长就有48名,是重大装备的最高管理机构。"

    根据有关规定,国务院重大办负责部与部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组织协调工作,主要任务是规划立项、选型定点、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

    在国务院重大办的有力领导下,用户和制造部门各司其职,在1983到1993年的10年间,累计研制50多套重大技术装备,开展1100多个科研攻关课题,确保70多个国家重点工程和技改项目建设。三峡工程、北煤南运、能源工程和宝钢二期等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工程都是在那个年代奠定基础或者建成运行的。

    考虑到经过十年浩劫,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损失严重,这些重点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确实是从无到有的奇迹。对于企业来说,它们意义还远不止如此,很多优秀企业的发展壮大都与这些工程和装备有直接的关系。

    人们都知道三峡工程,也都知道其中的国产水轮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生产这些水轮机的哈电、东电等企业也都是世界发电设备领域的知名企业。除此之外,工程中使用的大型施工装备、水利工程装备以及长江通航设施等绝大部分装备都是立足于国内企业的自主研发,它们日后也都成长为各自领域的骨干。

    谁来管理重大装备

    近30年来,从国务院直接管理到部门管理,重大技术装备管理的组织机构和指导思想都在不断调整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尽管其中的某些问题还值得商榷,但有关各方对于管理体制的探索始终没有间断过。

    据董老回忆,国务院重大办由国务院领导直接负责,江泽民、李鹏、邹家华、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是这个小组的领导成员。每个重大技术装备项目都由项目领导小组和装备领导小组负责,小组的负责人则是各部的正副部长。

    这样高规格的人员配置,为当时的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计划经济的影响还比较大,这些跨部门的项目,没有高层的组织协调是很难实现的。"董老对当时的工作深有感触,"邹家华同志提出要搞好3个结合,其中就有装备制造部门和使用部门相结合这一条。"

    199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国务院重大办撤销,其职能归口国家经贸委,具体工作由技术与装备司承担。

    董老介绍,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式的变化,当时国家决定对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与国产化工作进行改革,具体内容有四点:1、用户主管部门牵头加速实现重大装备国产化;2、变"一个依托"(依托重点工程)为两个依托(增加依托重点技改项目);3、变无偿拨款为有偿拨款;4、引入竞争机制。总的来说,这些变化都是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努力。

    然而,由于全国各界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知有限,导致国内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出现了"国内市场竞争激化、国产化观念淡化、宏观调控的措施弱化"的局面。谈到这段历史,董老表示:"我们面临的形式是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创新。国内的装备制造业要保,但是不能全靠保,完全依靠国家保护是发展不起来的,装备制造业要争气,要奋发图强。"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这段时间中国的重大技术装备发展既缺乏强有力的机构领导,又缺乏明晰合理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装备工业企业,大多难以适应这一变化。没有强力部门的领导和协调,企业只有各自为战,加上没有适当的政策法规的扶持约束,当然只能出现上述"激化、淡化、弱化"的情形。

    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一般都有完备详尽的重大装备发展政策和法律法规。比如美国国会早在1933年就通过了《购买美国产品法》,要求联邦政府必须购买本国产品,即在美国生产的、增值达到50%以上的产品(不包括进口件组装产品)。类似的强力法律推动了这些国家装备工业的迅猛发展。

    随着国务院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八号文公布实施,重大办职能由国家经贸委划归国家发改委,2年多的时间里重大技术装备发展成效显著。但是,其中仍然存在很多严峻的问题,时任发改委重大办负责人的李冶司长就把中国装备工业面临的困境概括为"三主"和"三不":由于没有完备的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用户企业对国产重大装备支持不足,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协调困难。比如,倍受装备制造企业关注的首台套政策的落实就迟迟不到位,这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国内装备工业的实力提升。

    到目前为止,"谁来管理重大装备"这个问题还很难回答。新成立的工信部和能源局共同肩负起重大技术装备的管理职责,但是管理思路和方法的不统一,以及长期以来制度建设的缺陷,都有可能影响中国装备工业的健康发展。

    新瓶不该装旧酒

    2007年世界企业500强名单上,中国大陆共有22家企业上榜,营业收入总计超过8400亿美元。这些企业规模巨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对于未来产业的发展,它们有很多话要说。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和产业规划时,已经越来越多地重视和倾听这些巨头企业的声音。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重大技术装备的发展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些企业

Baidu
map